一次性打火机,人们太熟悉不过了,不多解释,看图: 
 
 
 
 
拆下的压电陶瓷点火器:
 
 
 
 
用力压缩前(打火前), 叩击活动销在固定槽内 :
 
 
用力压缩后(打火后), 叩击活动销离开固定槽,撞击到压电陶瓷的叩击触头(在内部) :
 
 
金属帽可以旋下:
 
 
压电陶瓷体是用环氧树脂固定的,旋下时被折断了:
 
 
下图的弹簧,是 叩击活动销下弹簧,起 叩击 复位作用:
 
 
“全家福”零件:
 
 
这是叩击活动销及上压力弹簧, 弹簧 较粗,叩击瞬间释放的弹力也很大:
 
 
 
 
 
 
其实压电陶瓷在烧成之后要置于强直流电场下进行极化处理,经过极化处理后的压电陶瓷会保留一定的宏观剩余极化强度,从而使陶瓷具有了一定的压电性质,简单说就是经过极化了的压电陶瓷片的两端会出现束缚电荷(在电极表面上吸附了一层来自外界的自由电荷)。
 
 
压电效应的再理解:
当给压电瓷片施加外力F,瓷片被压缩,极化强度变小,释放部分吸附自由电荷,出现放电现象。当外力F撤除,瓷片回复原状,极化强度变大,吸附一些自由电荷,出现充电现象。这种由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现象,称为正压电效应。
 
 
用不同规格的压电陶瓷,其产生的电场电位可达数千、上万伏特。
例如:F = 1000 N,L = 15 mm, f = 12 mm,
d33 = 265pCN-1 (压电应变常数), e 33T= 1500 e 0 (介电常数), k33 = 0.7 (机电耦合系数)
T U= 10.4 kV
绘制打火机压电陶瓷点火器结构示意图如下,由两个圆柱型压电陶瓷体组成:
 
 
用低倍显微镜看看压电陶瓷:
 
 
 
 
 
 
压电陶瓷是多晶体,由小晶粒无规则镶嵌成, BSPT 压电陶瓷断面的SEM照片(网图)如下:
 
 
传完了,谢谢观看!
后补:许多坛友看了本文后,说没看见负极(金属帽)到气体喷嘴的引线。实际上负极(金属帽)接到点火器外壳,点火器外壳通过金属气阀拨叉接到铜气体喷嘴,点火器外壳相当于是一只高压小电容,叩击点火器后,气阀拨叉将气阀向上打开,点火头与气体喷嘴之间放电,将燃气点燃。
 
  
 拆下的压电陶瓷点火器:
 
  
 用力压缩前(打火前), 叩击活动销在固定槽内 :
 
 用力压缩后(打火后), 叩击活动销离开固定槽,撞击到压电陶瓷的叩击触头(在内部) :
 
 金属帽可以旋下:
 
 压电陶瓷体是用环氧树脂固定的,旋下时被折断了:
 
 下图的弹簧,是 叩击活动销下弹簧,起 叩击 复位作用:
 
 “全家福”零件:
 
 这是叩击活动销及上压力弹簧, 弹簧 较粗,叩击瞬间释放的弹力也很大:
 
  
  
 其实压电陶瓷在烧成之后要置于强直流电场下进行极化处理,经过极化处理后的压电陶瓷会保留一定的宏观剩余极化强度,从而使陶瓷具有了一定的压电性质,简单说就是经过极化了的压电陶瓷片的两端会出现束缚电荷(在电极表面上吸附了一层来自外界的自由电荷)。
 
 压电效应的再理解:
当给压电瓷片施加外力F,瓷片被压缩,极化强度变小,释放部分吸附自由电荷,出现放电现象。当外力F撤除,瓷片回复原状,极化强度变大,吸附一些自由电荷,出现充电现象。这种由机械能转变为电能的现象,称为正压电效应。
 
 用不同规格的压电陶瓷,其产生的电场电位可达数千、上万伏特。
例如:F = 1000 N,L = 15 mm, f = 12 mm,
d33 = 265pCN-1 (压电应变常数), e 33T= 1500 e 0 (介电常数), k33 = 0.7 (机电耦合系数)
T U= 10.4 kV
绘制打火机压电陶瓷点火器结构示意图如下,由两个圆柱型压电陶瓷体组成:
 
 用低倍显微镜看看压电陶瓷:
 
  
  
 压电陶瓷是多晶体,由小晶粒无规则镶嵌成, BSPT 压电陶瓷断面的SEM照片(网图)如下:
 
 传完了,谢谢观看!
后补:许多坛友看了本文后,说没看见负极(金属帽)到气体喷嘴的引线。实际上负极(金属帽)接到点火器外壳,点火器外壳通过金属气阀拨叉接到铜气体喷嘴,点火器外壳相当于是一只高压小电容,叩击点火器后,气阀拨叉将气阀向上打开,点火头与气体喷嘴之间放电,将燃气点燃。


 会员中心
 会员中心 会员注册
 会员注册 
  
  返回顶部
返回顶部 刷新页面
刷新页面 下到页底
下到页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