价带和导带是固体物理学中描述材料导电性的核心概念:价带由束缚于原子的电子构成,而导带中的电子可自由移动形成电流。两者间的能量间隙(禁带)决定了材料的导电类别(导体/半导体/绝缘体)。
禁带宽度不仅影响载流子浓度和热激发效率,还直接关联光电器件(如LED、太阳能电池)的性能。通过掺杂、异质结设计或选择宽禁带材料(如SiC、GaN),可优化半导体器件的耐压性、高频响应和高温稳定性。
能带是描述晶体中电子能量状态的核心概念,主要由价带(Valence Band, VB)和导带(Conduction Band, CB)组成,两者通过禁带(Band Gap, Eg)分隔。以下是具体解析:
价带与导带的定义
价带
价带是晶体中能量最低且被电子填满的能带,由原子的价电子轨道形成。在绝对零度下,价带中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,因此不导电 。例如,硅的价带由共价键中的电子构成
本征半导体中,价带电子需吸收能量(如热能或光能)才能跃迁至导带。
导带
导带是能量高于价带的空能带,允许电子自由移动并参与导电。当电子从价带跃迁到导带时,成为自由电子,而价带中留下的空缺称为空穴,两者共同形成载流子。
示例:金属的导带与价带重叠,电子可自由流动(如铜的3d-4s带)
示例:金属的导带与价带重叠,电子可自由流动(如铜的3d-4s带)

能带结构
禁带与材料分类
禁带是价带顶与导带底之间的能量间隙,决定了材料的导电性:
金属:价带与导带直接重叠(Eg=0),形成连续的电子态分布。以铜为例,其 3d 满带与 4s 半满带的重叠,使得电子可无阻碍地参与导电,形成经典的 “电子气” 模型 。
半导体:较窄的禁带宽度(硅 ( Eg = 1.12 eV),锗 ( Eg = 0.67eV))允许室温热激发产生载流子。通过 N 型(掺磷)或 P 型(掺硼)掺杂,可将载流子浓度提升 106倍以上。

半导体能带结构
绝缘体:Eg较宽(>5eV),电子难以跃迁(如金刚石Eg=5.47eV)
家里的陶瓷和铜线在导电上,显然具有截然不同的性质,这表明,物质在输送电子的能力上有所不同。那么物质为什么会表现出这些不同的性质呢?我们现在知道,输送电子能力强的物质一般称为导体,反之称为绝缘体。当然,这些强与弱是相对的,在不同的温度、压力下,材料的性质会有所不同。量子力学建立之前,人们并不能很好地解释前面的问题。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期,量子力学运动规律确立以后,通过运用量子力学研究金属电导理论,布洛赫和布里渊等人建立了能带理论。能带理论定性地阐明了固体为什么有导体、绝缘体的区别,这是固体物理学的一个巨大成就。上期笔者已经讲到了薛定谔方程,在解释金属的电导理论时,方程中的哈密顿量做了一些近似处理。由于晶体结构具有周期性,这直接影响了方程的解。通过求解,人们发现,原子外面的电子并不能处于任意的能量状态。现在我们把价电子填充的能带称为价带,比价带能量更高的是导带。导带和价带之间的关系有下图的三种。金属、半导体、绝缘体的能带示意图
对于金属而言,导带与价带之间的情况像第一种----重叠在一起,在电场下,电子可以很轻易地从价带激发到导带,这便是金属的导电性一般比其他物质强的重要原因。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,本质上是一种,也即是导带和价带之间不连续,不连续的部分称为禁带,也即是电子不能待的能量状态。在数学上,它的形式其实是一个一元二次方程两个解的差值。不同的物质,禁带宽度不同。由于禁带的存在,电子从价带到导带有一定的能量差,这样电子的激发就受到一定的限制,当这个宽度不是很宽的时候,外界给足够的能量,电子就能激发,宏观就表现为半导体的性质。而当禁带宽度很宽的时候,即便给予很高的能量,电子也很难激发,这就在宏观上表现为绝缘体。目前一般把禁带宽度小于3ev的称为半导体,宽度在3ev之上的称为绝缘体。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,上述三种情况可以把电子分别想象为在自动扶梯上、台阶比较低的楼梯、台阶比较高的楼梯。所谓导电的能力也就是这些电子到达下一个高度的难易程度。
金属、半导体、绝缘体的导电能力示意图
值得一提的是,虽然能带理论是从晶体的周期性势场中推导得出,但在此后的研究表明,在非晶固体中,电子同样具有能带结构。此外,由于几种量子霍尔效应持续被发现,科学家们意识到存在一种特殊的绝缘体----拓扑绝缘体,这种拓扑绝缘体表面可以导电,而内部却完全绝缘。深入的研究表明,拓扑绝缘体表面的电子具有很多奇异的性质。
总结
价带和导带是理解材料导电性的核心概念:
价带:束缚电子的能量区域,决定材料的稳定态。
导带:自由电子的能量空间,决定导电能力。
禁带宽度:区分导体、半导体与绝缘体的关键参数。
通过调控能带结构,可设计新型电子器件与光学材料,推动半导体技术的发展。